差异性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性,是构成事物的内外要素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与特征。同构性系指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或相似系统结构的特性。职业教育和开放教育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两者之间具有差异性,也具有同构性。差异性阐释了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作为不同教育体系各自最为突出的特征。同构性则描绘的是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在哲学本质上的统一性、系统结构上的同一性,作用方式上的互补性,以及相互之间的粘性。
(一)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的差异性
职业教育主要以独立的各类专业性或者综合性职业院校为运行载体。开放教育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课堂集中面授教学方式的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总和,是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背景下教育社会化、普及化的产物,致力于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教育者与学习者在空间和时间上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学习方式更为自由,以学习者自主线上学习为主,具有突出的技术依赖特征。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开放教育”主要是指“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主要以普通高等院校中的远程教育部门(如远程教育学院或者成人与继续教育学院)和专门的远程教育机构(如国家开放大学)为运行载体。两者之间存在差异性。
1. 教与学组织体系与时空距离的差异
职业教育主要以独立的各类专业性或者综合性职业院校为组织架构,参照普通综合型大学的专业和学科组织体系进行教育教学,教与学主要以集中面授为主,辅之以必要的线上教学、线上学习。以国家开放大学为例,开放教育在组织体系上主要采用总部、分部、学院和学习中心的树状层级结构。其中,总部负责总体统筹协调、规划和监督评估,分部、学院和学习中心负责具体教育教学工作,教与学主要以线上学习为主、集中面授为辅。职业教育和开放教育存在鲜明的时空距离差异。职业教育教学方式主要采取职业知识课堂集中面授和强调现代学徒制下的职业技能实习实训、技能提升等形式。开放教育的组织系统中,教与学处于时空上的相对分离状态,教育教学与学习主要以线上学习为主,必要的面授为辅。在开放教育视域下的教与学突破了时空界限和限制,真正实现处处可学、时时可学。
2. 教与学方式与学习支持服务的差异
现代信息技术、信息传播与双向交互技术的发展,将开放教育推进到了飞速发展阶段。与职业教育相比,先进科学教育教学管理技术手段、管理模式和质量评估手段的运用,促使在线学习成为开放教育的主流学习形式,学习方式以学习者自学为主。为此,技术建设、技术支持环境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学习资源与平台以及相关服务建设成为开放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职业教育在教学和学习方式上主要采取课堂集中面授的方式进行,学习方式以线下学习为主、线上学习为辅。因此,职业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建设主要围绕教室、图书馆、后勤建设以及相应的配套服务建设等方面展开。
3. 学习者身份及其社会需求的差异
职业教育的学习者通常以普通全日制毕业生为主,即以准职业人为主,以接受职业培训为目标的学习者较少。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社会需求并不清晰,具有学习目标的不确定性,通常需要在接受一定时间的学习之后才能逐渐明确。开放教育的服务对象则主要以具有一定知识基础、技能经验的学习者为主,即以职业人为主,这类学习者有着明确的专业选择目标、学习目标和社会预期,“实践智慧的转化经验和基础比职业教育学习者坚实”。
(二)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的同构性
1. 哲学本质上的统一性
在哲学本质上,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都是职业教育。细分之下,职业教育更像是一种开放教育类型,而开放教育更像是一种教育形式。开放教育具有灵活性、开放性、普适性等特点,适用于任何一种教育类型。能够满足不同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打破学习时空上的障碍,有利于学习资源的共享和充分利用,提高学习资源利用效率和社会效益。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属性,这种职业属性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需求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能够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灵活选择适当的教育发展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内容。如此,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在应因经济社会发展的灵活性、普适性、开放性和针对性方面实现了沟通和契合。这就形成了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协同发展的逻辑理性,即同构性。
2. 教育使命上的共同价值追寻
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都具有功利性和超功利性目标。功利性是指教育满足学习者个体生存发展的功能与特性。超功利性是指人的社会价值及其实现。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看,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和开放教育的共同旨归和价值追寻。历史制度主义认为,制度变迁是制度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因应制度所面临的多重内外部环境变化以及利益相关者博弈作出的自我调适。这构成了职业教育、开放教育以及两者实现协同发展、深化改革创新制度逻辑。对于社会个体而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意味着原始职业类别与就业体系的破坏与重构。从这个角度来讲,使学习者掌握和不断提升生存与发展的知识、能力是各类教育的首要目标。因此,学会生存是人们接受职业教育和开放教育的原始动因和原初动力,其次才是人的社会价值及其实现。因此,职业性的提升必然成为包括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在内的各类教育的共同归处。
职业教育和开放教育在教育使命上可谓殊途同归,在教育的社会公益属性上将教育的功利性目标升华为超功利性目标,都将提升社会个体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教育目标转化为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宏大叙事。在教育质量评价需求上,职业教育和开放教育都以学习者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有效提升作为评价核心。两者的协同发展已然成为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共同目标与价值追寻,既服务于确保人的社会生存,也服务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教育实践上相互促进的互补性
职业教育和开放教育的横向融通有利于丰富学习者继续教育的方式和渠道,促进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分配,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具体而言,职业教育的授课方式、人才培养方式能够有效回应开放教育的职业性诉求,而开放教育的灵活性、普适性能够有效回应职业教育的开放性诉求。如何实现培养高质量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教育培养目标是职业教育和开放教育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两者协同发展的核心价值。
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育内容、教育评价、校企合作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市场灵敏度,能够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产业结构调整及其转型升级的方向进行有针对性调整。在这一点上能够给予开放教育相关的启示,也契合了开放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也有利于对开放教育质量的质疑和广泛社会关切作出有效回应。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职业的发展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性、持续性的过程。这就意味着现在的世界必须是终身学习的世界。社会和社会个体对知识的获取、职业技能的持续提升的现实需求覆盖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两个阶段,学习贯穿于社会个体职业生涯萌芽与发展的全过程。因此,职业教育和开放教育融通发展,才有可能搭建完整牢固的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
推荐阅读:
【声明:此文章内容由正仁教育集团通过互联网搜集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