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职教高考化解“双减”难题

行业资讯发布时间:2022-08-16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2021年7月中办、国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双减”目标,政策时间红线为“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双减”政策出台后引发各界热议,焦点集中在能否达成既定目标,如何使政策效力得以充分释放。“双减”政策落地见效有赖于相关政策的支撑,职教高考正在此列。


  “双减”政策意义深远


  对“双减”的认识要有短期、长期两个视角。短期来看,“双减”驱动教育行为做“减法”,为过度教育降温,缓释教育内卷引发的焦虑。长期来说,“双减”在修正教育领域“拼多多”模式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才理念,开启教育从规模化向个性化、从数量化向品质化转变的新阶段。


  为教育过度竞争降温。过度竞争导致教育内卷,既不利于人才的全面素质培养和综合发展,也裹挟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社会资本和家庭收入。“双减”政策有助于扭转义务教育阶段过度教育竞争的困境,以政府规制实现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家长之间的“休战”,有助于治理当下普遍存在的培训乱象。


  纠偏错误的教育模式。国家实施“双减”的显性目标是,短时间内快速减少学生和家庭的负担;隐性目标是,通过长时间运作,纠偏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错误教育模式,即以“双拼”(拼作业量、拼校外培训)寻求学生在学业上的早起步、高占位。“双减”政策打消了部分教师长期存在的“课堂教育不足课下补,校内教育不足校外补”的依赖思想,切断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利益链和供应链,让教育回归学校主阵地、回归课堂主战场。


  树立正确的人才理念。“双减”政策在限制应试教育过度发展的同时,为素质教育腾出空间。许多地区为了促进“双减”政策落地落实,已在积极尝试教育评价改革,完善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


  “双减”政策面临的挑战


  任何政策的出台都需要考虑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或因此产生的不适症。教育竞争居高不下。教育竞争反映的是供需矛盾,即优质教育的大量需求与有限供给的矛盾。这个矛盾体现在两个阶段:一是中考阶段的普职分流;二是高考阶段的两极分流。


  教育内卷症结难消。内卷是消耗,意味着学生在教育中将投入更多精力,但收获却没有因此而增多。


  教育目标定位单一。大部分人仍将接受优质教育作为实现阶层跨越的唯一通道或最重要的通道。


  职教高考切中改革难点


  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建立职教高考制度。职教高考有助于化解“双减”改革的难点。


  缓解教育竞争压力。职教高考打通了职教到高等教育的通道,将高等教育资源向职教学生和各种劳动力开放,形成了普教、职教两路入学资源的分配系统,加快了高等教育结构优化调整。


  转化教育内卷压力。职教高考意味着,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学历的“天花板”被打破,既能释放学生和家长对未来的焦虑,也提升了职业教育的整体地位。在此背景下,家长会倾向于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实现价值理性。


  促进教育定位多元。职教高考有利于提振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信心,转化对技能人才的错误认识。德国前总统赫尔佐格曾说:“为保持经济竞争力,德国需要的不是更多博士,而是更多技师。”


  推进职教高考制度完善


  更快更好推进职教高考,能够带动“双减”政策落地落实,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取得更大成就。可从改革招生方式、扩大招生规模、提高社会认可度等入手推动职教高考。


  改革职教高考的招生方式。《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大型问卷调查报告》显示,中职、高职学生希望继续升入高校学习的占到2/3以上,80%以上中职学生对参加职教高考或单招的意愿强烈。原有的招生方式,既不契合国家职教发展战略的定位,也不能满足职教学生的意愿,把职教高考从普通高考体系中独立出来成为发展要务。新一轮的高考改革都将此作为重点,许多地区也在“新高考”政策中强调,发挥分类考试作为高职院校招生主渠道的作用。


  扩大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一方面,扩大招生规模有利于优中选优,提升招生质量;另一方面,招生达到一定规模方能引发社会关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一些地区在扩大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上进步较快,如山东省2022年职教高考本科招生计划从早期2000多增加到1.8万个。


  提升社会的认可度。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社会认可度偏低。虽然职校学生的就业率和薪酬都较高,但学生对此的认识普遍偏低,对职业的认同度也不高。2022年5月1日施行的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教与普教是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明确职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享有平等机会。从立法的角度保证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政府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树立技能人才的榜样,为技能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此外,要适应技能人才的特点,探索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如开放一些大学入学名额给学徒制中工作经验丰富、专业技能与普通文化素养较高的申请者,申请人不受高考学科考试的限制。当然,也可探索单独招收国际和全国技能大赛优秀选手、有突出贡献的技术技能人才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办法。


         --------------------------------------------------------------------------------------------------------------------------------------


  推荐阅读:


  职业教育前景广阔,未来十年有3倍增长空间


  乘风破浪,无畏向前丨正仁教育集团员工光荣榜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然属性


  打破职业教育“天花板”


  教育元宇宙在职业教育中的运用、挑战及展望



  【声明:此文章内容由正仁教育集团通过互联网搜集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正仁教育集团-正仁文化公众号

分享到: